随着12月30日三只新股正式登陆港股,2021年的港股IPO也正式画上了句号。
APP通过IFinD的数据得知,今年年内共有97只新股上市,募资资金总额达到3255.67亿港元;相较于去年年内的146只新股,以及3975.28亿港元的募集资金总额,今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下降了34%以及18%。
虽说今年的新股上市数量出现减少,仍然仍然有大量的公司希望于港交所的主板上市,根据港交所官网的数据,今年已经收到来自295家公司的上市申请,目前已经递交申请并在处理中状态的公司有163家。
通过统计2011年以来每年新股的上市数量,可以发现在2018年达到上市数量的高峰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同时若按每个月新股上市数量统计,今年港股的新股上市主要集中在1月、3月、7月以及12月。
2021年港股IPO的保荐人中,前三名依次为中金香港、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分别参与了27家、21家以及13家公司的IPO;其中排名第一的中金公司以保荐人的身份参与了27家公司的IPO,占到IPO总数的28%。
今年前五的保荐人与去年的位置一样,去年前五名的保荐人依次参与公司IPO的数量分别为15家、14家、13家、13家以及12家,中金香港和高盛均在今年有所提升。
物管行业IPO数量最多,医美行业热度最高
若从行业来看,今年港股IPO公司所在行业最多的是物业服务及管理,达到13家公司;之后依次为医疗保健设备、生物科技、医疗及医学美容服务以及电子商贸及物联网服务,分别有10家、10家、7家以及5家公司。
与2020年相比较,物业服务及管理依旧是数量最多的行业,去年共有18家公司来自次行业。楼宇建造和地产发展商去年分别有14家以及7家,而今年则是由于政策的原因,已经减少到各只有2家。
今年排名前五的行业中,医疗及医学美容服务行业的公司上市首日表现最好;这7家公司总共贡献了159.13亿港元的募集资金,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达到31.25%,其中涨幅最多的是医渡科技,达到147.9%;另外,平均的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为459.27倍,其中依旧是医渡科技最多,达到1633.84倍,也反应出市场对于该行业的热情十分之高。
生物技术作为过往的较为火热的行业,今年上市首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10家生物技术公司贡献了236.17亿港元的募集资金,同时平均的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也很高,达到了194.77倍,说明市场对于该行业的热情不减,但是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却却为-4.04%,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康诺亚,上市首日涨幅达到27.6%。
8月份后的打新收益不理想
今年的港股打新收益出现过山车的行情,上半年的热度十分高,45只新上市公司获得超额认购倍数平均值为402.75倍,首日平均涨幅为22.9%。
通过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首日涨幅较好的新股几乎都出现在8月份之前;其中于6月16日上市的时代天使(06699),其首日回报超过45000港元,2月18日上市的诺辉健康-B(06606),首日回报也接近29000港元。
今年的港股整体表现较为疲软,恒指在今年2月份达到21183.36的高点,随后横盘至7月份便开始整体的下跌趋势。
也这是由于今年下半年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全球疫情的反复、变异毒株的出现、监管方面的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等;8月份以来的上市新股,总共有31只,其中的21只均出现首日破发的情况,破发率达到68%。
中概股回归贡献3成募集资金
虽然新股数量有所下降,但今年的港股IPO募集资金总额依旧维持较高水平。2012年以来,除了去年最高的3975亿港元的募资总额,今年的此项表现排名第二。
通过德勤的预计,香港今年新股募资将位于全球融资交易所的第四位,排在纳斯达克、纽交所、上交所之后,去年港交所排名第二。
募集资金总额能够维持较高水平,主要得益于中概股继续回归上市的趋势,今年共有8家中概股回归,其中包括5家国内科技公司完成第二上市,还有2家美国上市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在香港市场完成双重主要上市;总共贡献了970.33亿港元的募集金额,占到IPO市场募集资金总额的30%;。
虽然相较于去年9家所贡献的1298.08亿港元,出现了25%的下降。但今年12月2日美国证监会发布《外国公司问责法》之后,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热情持续消退,今年下半年仅有3家公司在美上市;佛罗里达大学的金融学教授杰伊·里特就曾直接表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有可能看不到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这使得已经在美股上市的中资公司开始逐渐退出,或者筹划在香港市场或内地市场二次上市,这为其他海外上市公司提供了一条可行的上市途径。
除此之外,从前十大IPO项目可以看出,总募资金额达到1878.78亿港元,占今年IPO市场募资总额的57.7%;前十大里面的中概股回归共有5家公司,募资金额为863.75亿港元,占到了26.5%的IPO市场募资总额,其中的百度和哔哩哔哩的募集资金总额均超过200亿港元,同时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也超过100倍,分别达到112以及174倍。
未来或将可以看到更多的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今年12月17日,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子公司联交所发布公告,在香港设立全新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相较于传统IPO而言,SPAC上市更加的灵活,同时上市的速度也会更快;SPAC上市模式为想要上市的公司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常规IPO流程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的上市时间更短、上市的成功率较高、交易架构设计更灵活,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香港市场,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中美双方关于中概股的监管问题,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同时加上两国资本市场的摩擦持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香港市场的SPAC制度也将为中概股提供了更丰富的方式,帮助这些公司进一步提高回流的速度。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表示,今年香港市场前十大IPO中,超过9成的募资金额来自独角兽企业和中概股回归,新经济受到更多关注,也显现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他也相信,2022年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好转,香港市场将依旧是新股上市的热门之选,也会有更多的公司愿意选择港股进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