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表示,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的向下拐点出现在2021年7月,向后推10个月则是2022年4月,该时间点也符合4年一轮“猪周期”的规律。因此分析师认为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假设三种产能去化情况,即能繁母猪分别下降至4100万头、3900万头和3700万头,则对应的存栏量下降幅度分别为9%、13%和18%。分析师认为本轮“猪周期”的生猪价格高点范围在20-25元/公斤。
观点如下:
历史上的“猪周期”有何异同:由于生猪当期供应量会受到前一期生猪价格的影响,即养殖户会根据利润情况灵活调整产量,且生猪具有其自身的生长周期,因此生猪价格的波动存在周期性,形成了“猪周期”。我们将每轮“猪周期”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同”,一点“异”:(1)如果以22省市的生猪平均价作为衡量“猪周期”的标准,以价格的“谷—峰—谷”作为一轮周期,可以看到从2006年至今,我国经历了3轮完整的“猪周期”,持续时长分别为46个月、47个月和48个月。从周期长度来看,由于生猪具有其自身的生长周期,因此每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长均为4年左右,其中价格上涨平均时长为20个月,下跌平均时长为27个月。(2)从每轮“猪周期”开启前的价格来看,生猪价格均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现象。在新一轮上涨周期开启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斜率出现放缓,与“二次探底”相对应。针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行斜率出现放缓的原因,我们认为与“猪周期”结束的时间点有关。由于“猪周期”的持续时长在4年左右,因此每一轮周期出现结束迹象时,第一次价格底部均落在4-5月,夏季往往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因此真正的去栏要等到冬天的腌腊季,此后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会出现显著的下行,新一轮“猪周期”的价格上行阶段开启。(3)从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幅度来看,各轮周期之间的幅度差异较大。
本轮“猪周期”将呈现怎样的特征: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的向下拐点出现在2021年7月,向后推10个月则是2022年4月,该时间点也符合4年一轮“猪周期”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针对价格上涨幅度,我们将从母猪种群结构、生猪出栏均重、猪肉冻品进口量和收储政策四个角度进行分析。(1)由于三元猪在生产性能方面存在劣势,因此正常情况下,二元猪是繁育仔猪的主要力量,但是在2019年非洲猪瘟的背景下,三元母猪替补上场。随着二元母猪产能的恢复,PSY正在逐步上行的过程中,由于母猪种群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此轮“猪周期”的价格上涨幅度不会过大。(2)由于在“猪周期”下行阶段中养殖利润的下降,导致生猪提前出栏,均重下滑,从而缓解了2022年猪肉的供给压力,价格将缓步上行。但是,一旦新一轮“猪周期”开启,养殖户对于利润上行的共识确立,就会出现压栏的情况,造成供给后置,这反而会加剧生猪价格上行的幅度。(3)猪肉进口数量绝对值和当月同比不断下滑,进口数量的下滑缓解了猪肉的供给压力,给价格提供了上行的动力。猪肉进口数量的下滑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国内生猪的充足产能令进口猪肉的需求下降;进口税率提高,进口冻品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降低进口量;进口冻品存在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管控措施严格。短期来看,该三点原因未见扭转,进口数量将缩减,对猪肉价格存在利多。(4)收储会对猪肉价格形成托底,在收储过后,猪肉价格通常体现为横盘或回升。从长趋势来看,收储难以影响整体的供需格局,因此无法扭转猪肉价格的走势。综上所述,在生猪产能去化幅度不足和母猪种群结构强化的背景下,此轮“猪周期”的价格高点不会出现上一轮那样的高位,但是需要注意生猪出栏均重的减轻和猪肉进口量的减少带来的影响。
如何估算本轮“猪周期”价格上涨幅度:生猪产能去化幅度是最关键的变量,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会影响生猪的出栏量,进而令生猪的价格出现波动。本轮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始于2021年7月,当时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约为4500万头,我们假设三种产能去化情况,即能繁母猪分别下降至4100万头、3900万头和3700万头,则对应的存栏量下降幅度分别为9%、13%和18%。我们认为本轮“猪周期”的生猪价格高点范围在20-25元/公斤。
风险提示:猪瘟发生情况超预期;国家调控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猪肉冻品进口政策调整。
标签: 东吴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