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427号建议的答复》,对于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集中招采降低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的建议收悉”进行答复。
其中,在关于加大国产医疗器械支持力度上,文件明确,客观上支持同等质量但成本较低的国内优质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意味着集采中国产企业优先选择。
从此前已开展的两批高值耗材国采中选结果来看,冠脉支架集采8个中选企业中有6个国内企业,人工关节集采44个中选企业中有33个国内企业。
(资料图片)
虽然,前两次国采降幅让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虎躯一震”,但市场依旧对集采促进国产替代的作用抱有期待,也使得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备受关注。
APP了解到,9月27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接受企业递交申报材料并现场开标。当日晚间,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平台发布拟中选结果。
此次集采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最终152家中选,中选率达89%,平均降价幅度达84%。
这一结果显然超出了市场此前的预期。而超过80%的降价幅度也基本宣告了外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内脊柱耗材市场洗牌在即。那么问题来了:谁吃肉,谁喝汤?
瓜分外资“躺平”后的市场
此前,在国内脊柱耗材市场上,外资品牌长期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骨科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前五的公司分别为强生、美敦力、威高骨科、史赛克和三友医疗。其中,仅威高骨科和三友医疗为国内企业。
而作为市场前二的强生、美敦力,其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28.29%和24.39%。若加上史赛克的6.50%,头部外资企业在国内脊柱耗材市场的整体份额便达到6成。
不过这一局面似乎在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后悄然改变。中标结果显示,520项中标品种中,强生中标11款,美敦力中标10+9款,史赛克则无一中标。
联采办曾在集采文件中曾注明,如果企业报价低于联采办设置的最高有效申报价的40%,就有中选的可能。
而强生、美敦力等外企似乎并不能接受“价格换市场”的规则,报价几乎都是贴线中标。
以强生和美敦力均申报的本次采购量最大的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为例,其设定限价为12130元,四折价格4852元,最终强生以4671元报价顺位第六中标,而美敦力的报价则达到了4822元。
外资的“躺平”显然给了国产企业抢夺市场份额提供了绝佳机会。与外企“躺平”相比,国内头部企业的报价则更为激进。
以威高骨科为例,其在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前路钉棒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后路微创钉棒固定融合系统和单独用颈椎融合器系统等5个产品系统上均报出最低价,最终公司18个产品系统中标。
而在上文提到的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报价中,威高骨科旗下子公司威高亚华报价4343元,相较强生报价低7%,相较美敦力报价低9.9%。
整体来看,国内企业中例如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3家国产明星品牌的中标价在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的A单元内基本都是最低,分别为4544元、4642元和4667元,按规则能够拿下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的90%以上。而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此次医疗机构报量高达39万个,位居14个产品系统需求量的首位。
虽然此次脊柱耗材集采利好国内企业,但并不是所有国内企业都可以“吃肉”。对于一些主营业务并非脊柱耗材的企业,此次集采似乎只有“喝汤”的份,爱康医疗(01789)便是其中之一。
能从脊柱耗材集采分多少羹?
在中标结果正式公布前的9月27日白天,A股和港股骨科耗材股集体走高。
其中,A股威高骨科(688161.SH)、大博医疗(002901.SZ)、三友医疗(688085.SH)涨幅均超10%;港股爱康医疗涨12.39%,微创医疗、春立医疗也分别上涨7.3%和3.4%。
但在27日晚间中标结果公布后,28日骨科耗材股的股价走势便出现一定分化。9月28日收盘,A股威高骨科收涨5.82%,大博医疗收涨10%;港股爱康医疗却收跌5.7%,春立医疗收跌0.87%。
显然,对于脊柱耗材国内企业的后续发展,市场给出了不同的反馈。而这或许与集采后国内脊柱耗材市场格局以及供需情况有关。
从市场格局来看,对于需求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尤其是1963年开始的一波婴儿潮正在迈入60岁年龄段,相关骨科疾病发病率如关节疾病、脊柱骨折等将呈指数型上升),骨科需求将加速上升,同时随着运动人群(活动)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升,运动医学等消费类骨科将快速增长。
而对于供给端,由于医生的使用习惯、产品差异、产品线丰富、需要经销商辅助、客情关系等多种影响因素,集采后格局基本就是原有头部玩家继续提升市场份额,后续很难再出现新的玩家。并且随着集采价格的大幅下滑,小企业和部分进口企业份额将加速减少,国产头部企业将显著受益。而这或许就是导致市场对爱康医疗“兴趣乏乏”原因之一。
据爱康医疗披露的今年上半年业绩,爱康医疗期内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18.7%;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关节耗材才是其核心的收入来源。
分部业绩显示,其当期髋关节置换内植入物(含3D打印产品)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15.87%,膝关节置换内植入物(含3D打印产品)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16.56%。相较之下,今年上半年爱康医疗的脊柱耗材收入占比,仅有8.53%。
另外,从此次披露的中标结果来看,爱康医疗仅有三个产品系统申报,虽然结果全部中标,但1个在B组,2个在C组。
根据此次竞价组的划分规则,A组为品种全、可全国供应,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大的企业;B组为主要部件齐全,但无法供应全国的企业;C组则指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无法提供一整套系统的全部部件,多为新兴企业。从爱康医疗提交的产品系统申报组别,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其在脊柱耗材方面,与头部国内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在首次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采中爱康医疗在4个品类中无一出局,并且均进入意向采购量前五名榜单。然而市占率提升并未带来业绩上的增长。根据爱康医疗的2021年财报,公司当期收入8.65亿元,同比下降16.43%;净利润1.81亿元,下降37.44%。
之所以出现有市占率没收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集采出现的产品降价问题,还有一方面则在于集采后第三方经销商渠道几乎关闭,但由于集采后的入院起量存在时间差,导致爱康医疗的收入出现较大波动,影响时间也或将延续至明年。在今年中报后的线上交流会上,爱康医疗管理层表示,保守预期今年收入将恢复到2020年水平。
对于爱康医疗而言,目前公司关节耗材集采余波未定,脊柱耗材集采又只能“喝汤”。在此背景下,市场似乎也很难在这个时间点对其有更高的估值预期。
标签: 人工关节